我们后台曾收到一封私信:
(相关资料图)
“KY,我真的不知道该不该跟男朋友分手。他是所有人眼中优秀的男朋友,但恋爱第二年,我发现他和女同事有过一段暧昧。他当时哭着说真的爱我,只是当时压力太大一时糊涂,犯了错误,而这段关系也断了很久了。我虽然痛苦又困惑,还是原谅了他。
但那之后,他就时不时冷暴力我,我感觉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像是分裂了。每次他不回消息、不提见面,我就感觉受伤和绝望,但他每次找我时,我又觉得他是真的爱我,我们是有未来的。朋友们都反复劝我分手,但我还是放不下,怎么办呢?”
明明知道对方并非良人,可还是无法离开。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,除了信中的情况、还有离不开家庭暴力者的、无法结束不靠谱的婚外情的……明明当事人感到备受煎熬,被身边的朋友家人反复劝阻,可为什么还是选择“执迷不悟”呢?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为什么有的人无法离开伤害自己的人——
离不开伤害你的人,
可能因为你们之间存在「创伤性联结」
有时候,我们无法离开一段不健康的关系,除了客观因素(如经济问题等)外,也有可能是因为两人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结——通过同样的经历、共同做一件事、彼此相处等方式,人与人之间形成了情感联系,有时人们也把它称为“羁绊”。
情感联系往往能够带来积极的感受,然而,在一些虐待型关系中,受害者也会产生对施虐者的不健康的创伤性联结,它牵绊住了受害者离开的脚步。
在一段充满虐待的关系中,施暴者会有意使用恐惧、兴奋和性吸引来纠缠住受害者,使受害者形成创伤性联结,而无法轻易离开自己 (Carnes, 1997) 。而即使受害者离开了关系,创伤性联结也可能依然存在一段时间。在这段时间里,创伤性联结驱使着受害者再次回到联结的另一端——施虐者——的身边。
研究发现,存在创伤性联结的关系,一般包含了两个特点(Dutton & Painter, 1981; Walker, 1979):
1) 双方权力不平衡 (power imbalance)
受害者会感到自己比施虐者更弱、更差、更没有能力提出想法、坚持主张。这种权力差异可能是客观存在的,比如受害者的收入比施虐者要低很多,受害者不得不看施虐者脸色;也可能是主观的,比如受害者明明优秀,却总认为自己很糟糕、比施虐者低一等,需要听从施虐者的话来留住对方。
当施虐者虐待受害者时,受害者由于无力反抗,越发觉得自己比施虐者弱小。随着时间推移,双方权力上的不平等会越来越严重,而权力不平衡的扩大,让受害者对自己的认识更消极,更没办法自我保护,变得越来越在情感和生活上依赖施虐者,也在依赖的过程中进一步丧失了权力。这种“不平等-依赖”的循环导致了虐待性联结的形成和强化。
2)间歇性的虐待 (intermittency of abuse)
施虐者并不会持续不断地虐待受害者,而是作出间歇性的虐待,即施虐者对受害者时好时坏,施虐行为与善意表现混杂在一起。
这样的关系中存在循环式的变化:首先,施虐者和受害者的关系变得紧张;接着,施虐者爆发了虐待行为,令人感到恐怖;最后,施虐者重新变得冷静、充满爱意,为自己之前的行为道歉,直到下一次虐待的爆发。在循环的不断重复中,受害者会变得更关注施虐者好的时候,在遭受虐待时,盼望下一个平静期的到来。
亲密关系里,
为什么很难消除「创伤性联结」?
1)施暴者会让受害者相信,只要留在关系里“爱的诺言”一定会实现
即使被对方伤害,在虐待型的亲密关系里,许多受害者仍然对施虐者抱有希望。比如,施虐者可能曾经许诺“你会被爱”“我会给你一个家”,尽管施暴者永远不可能兑现自己的许诺,只是想利用和剥削受害者。
施暴者会用“间歇性虐待”的方式,故意让自己显得意图不明:一段时间里ta们对受害者的福祉毫不关心,可又突然变得体贴而温柔,给受害者制造希望,让受害者不愿意抛弃沉没成本,只能坚持相信也许有天ta们会停止施暴,一直停留在充满爱意的样子,并实现“爱的诺言(promise)”。
同时,面对阴晴不定的施虐者,受虐者无法在施虐者身上找到可控感,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:“也许ta这样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。”把一个原本施虐者的问题,变成受害者自己的的问题。施暴者利用和操纵了受害者的这些心态,关系里就产生了受害者无法逃离的创伤性联结。
2)恐惧加深依恋,尽管依恋的对象和给予恐惧的是同一人
当人们感到恐惧时,会贴向让自己安心的人,而讽刺的是,在虐待型关系中,受害者选择依恋的对象,恰恰是恐惧的来源。在恐惧和爱意的交替中,受害者对施虐者的依恋逐步加强。而且,施虐者会通过一些手段,把自己塑造成唯一能给受害者带来安全感的人,以免受害者向他人求助、离开自己的掌控。
比如,施虐者会隔绝受害者,用“我不喜欢你和那些朋友出去玩”等理由,让受害者远离自己的家人和朋友。等受害者失去了原本的社会支持系统,ta只能向施虐者寻求关爱和支持。
有时,施虐者会有意识地用言语和暴力打击受害者,让受害者降低对自己的评价,觉得自己无法独立维持生活,只能依靠施虐者的力量。一个例子是,施虐者一直贬低受害者,说ta什么都不会做、肯定找不到工作,使得受害者在经济上不得不依赖施虐者。
施虐者不单会削弱受害者的力量,有些施虐者甚至会挑选自己施虐的对象。在和他人的交往中,有些施虐者能识别出哪些人不够自信、服从性高和在人际上孤立无援。施虐者选择这样的人作为虐待的对象,这些受害者甚至无需施虐者隔绝和打击,就已经在关系中处于“离了施虐者走投无路”的境地。
3)大脑应对痛苦的机制,让“创伤”成为一种瘾
研究创伤的专家Bessel van der Kolk提出,人会对痛苦成瘾。当人们遭受痛苦刺激时,大脑会分泌内啡肽——一种类吗啡的物质——来缓和痛苦与恐惧(Van der Kolk, 2014)。
如果受害者一直在痛苦中,内啡肽的持续分泌会促成大脑形成新的化学平衡,而一旦离开施虐者,痛苦的中断使得内啡肽分泌量降低,打破了化学平衡,使得受害者出现类似戒断反应的表现,如身体不适、情绪波动等等。
于是为了缓和戒断反应,有些受害者选择回到施虐者身边。这种成瘾般联结的形成,并不受到人们理性的控制,而是一种自然机制的结果。
同时,由于非虐待的关系无法带来痛苦的刺激,当受害者与朋友、家人或其他友善的人呆在一起时,ta们往往觉得“和别人的关系无法给我带来同样的感觉”,而感到更加孤独。
4)对曾经经历过创伤的人来说,ta们更习惯创伤性联结
童年曾经有过和父母的创伤性联结的人,更容易在长大后又陷入创伤性联结中。这是因为ta们对联结里痛苦的部分习以为常,认为关系中必然包含被伤害;甚至,过去的创伤经历让受害者以为,如果一个人想要得到爱,就必须要承受痛苦。ta们既不相信爱可以不包含虐待,也由于缺乏经验,而不知道怎么从人群中选择出会尊重自己的爱人。
此外,人们恐惧未知,而习惯会带来安全感。对长大了的受虐者来说,被虐待是ta们熟悉的,ta们了解怎么从痛苦中存活下来;相反,没有痛苦的关系让ta们手足无措,不知道该怎么用旧关系里习得的模式去和爱人们沟通、共存。
对于身处创伤性联结的人来说,客观地评价这段亲密关系是否健康,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了还是更脆弱了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如何挣脱「创伤性联结」,
离开错的人?
Tip1:关注事实,训练自己的现实检验能力(reality testing)
训练自己的现实检验能力,关注“事实”而非“评价/猜测”。比如,“Ta今天打我”是事实,而“Ta有天一定会好起来的”是猜测,“我觉得这没什么”是评价。
试着把一天发生的事情写下来,只写事实(我做了什么/Ta做了什么),而不写自己对事件的猜测和评价。等记录了一段时间后再回头检查,会发现自己目前的生活距离当初的设想有多远。
在这个过程中,你需要学习问自己正确的问题。很多人在复盘时会问自己“为什么”——“为什么ta就是好不起来”“为什么我要被这么对待”,接着出于自我申辩的倾向和对掌控感的需求,按照自己的设想和期望给施虐者找借口。
其实比起“为什么”,关于“是什么(what)”“什么时候(when)”“怎么做(How)”等相关的问题更重要。例如——
从什么时候开始,你的伴侣许下承诺?
Ta做了哪些事来履行承诺?
你理想中的关系是什么样的?你当前的关系和它有哪些差异?
你希望你的伴侣做出哪些改变?有哪些证据证明伴侣可以做出这些改变?
Tip2:复盘“关系诱饵”,转变视角看待问题
试着复盘之前的关系中,对方用了哪些方式让你很难离开ta,问问自己:“我想从这段关系中得到什么?”明确地把你在关系中面临的困境和痛苦写下来。
在一段关系中,你最渴望的许诺也是最容易令你失去判断的诱饵。 你可以总结对你有吸引力的“关系诱饵”特质,避免下次又落入同样的圈套。如果你觉得自己仍然难以舍弃“关系诱饵”,不妨转变自己的视角——想象一下,如果你的好友、孩子来向你倾诉,告诉你ta们正陷入这样的关系中,你会劝他们留下吗?
冷静下来后,写下自己从这段关系中学到的底线,比如:我绝对不会再和嘲笑我、贬低我的人进入关系了。
Tip3:准备负面情绪“工具箱”,提高与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
长期的痛苦会让人变得情感麻木,为了逃避负面情绪,受害者会习惯压抑或者回避自己的情绪,也就没机会去学习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存。很多受害者在离开后忍不住想回去,是因为面对分离造成的难过和痛苦时,ta们只会从施虐者那获得安慰。
面对负面情绪,我们可以试着准备一个“工具箱”。在负面情绪来临之前,先写下以前难受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(会泡澡吗?会吃点甜食吗?),哪些事既不耗费力气又可以缓和情绪(例如散步、阅读等等)。当感到痛苦时,可以依次做列表上写下的事。
Tip4:维护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,避免孤立无援
向你的朋友倾诉,多多倾听ta们的想法。如果你的伴侣要求你和朋友们断绝联系,而你感到朋友并没有伤害自己,你可以拒绝Ta。一个尊重我们、爱我们的人同样也会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交友需求。而如果我们除了伴侣外没有任何人可以交流和求助,可能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。
此外,为了避免再和施虐者联系,可以事先准备措施来中断重新联系的尝试。如果有信任的朋友,可以提前和ta们约定好:“一旦我很想联系施虐者,我就和你打电话”。或是一旦想回到对方身边,就把联络工具放在家里,然后去没法联络到对方的地方(比如体育场等暂时无法接触到联络设备的地方)。
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正处于一段虐待型关系中,却没有朋友能够求助。我们建议你可以寻求专业组织的帮助,例如长期为家暴受害者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等等。
Tip5:为自己的生活制定一些新的计划
在离开糟糕的关系后,你可能会感到空虚和失落,这时你需要尽可能的将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,而关键在于不能将施虐者包含在内。试着制度一些新的计划,丰富的关系结束后的生活空缺。在完成计划之后,油然而生的成就感,也能振奋你的心情哦~
今天的文章,我们解释了受害者困在创伤性联结的理由,说这些是希望让大家理解:很难离开创伤性联结并不是受害者的错。受害者之所以显得如此无助和无力,是因为ta们被施虐者有意操纵和控制,受困于当下的关系。许多受害者不是不想离开,而是离开之后ta们也无处可去。因此,指责受害者并不能“点醒”ta们,反而会带来二次创伤。
如果身边有朋友、家人处于一段虐待关系中,或是深受过去关系中的创伤性联结的影响,我们首先需要做的,是理解ta们面临的问题,提供可用的资源和支持,这样才有机会帮助ta们走出阴影。
我们也希望,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伤性联结和虐待关系的存在,相应的救助机制能够日臻完善。
以上。
其实学会建立、维持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,相信是大多数人人生中都会遇到的命题,其实,这其中需要掌握很多心理能力,比如如何建立关系、如何判断伴侣是不是对的人、如何度过倦怠期、保持新鲜感等等,在这里向你真心推荐由专业心理团队研发的 「人生必修课:掌握100种破局思维」。
这 门课程会带你从本质上了解亲密关系发生的过程,以及在过程中如何化解种种难题。此外, 课程还覆盖了除亲密关系外,自我成长、生涯发展、家庭生活、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,共6大人生中最重要的议题, 科学提升43个底层心理能力,轻松掌握100个心理学知识,收获80个实用心理学工具,搭建起系统全面的自我成长体系。
而且,这可能是市面上性价比最高的课程,或许都能去掉“可能”。市面上大部分199元的自我提升类课程,都只有短短十几节课,并且只能覆盖到1-2个知识体系。而「人生必修课」,一次性为你提供系统的100节课,覆盖人生最重要的6大主题,并且依然只要199元。
高回报:平均每节课不到2元钱,收获一个改变你的新认知!
易坚持:每天只需10分钟,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在线学习!
能应用:不是枯燥的知识点教学,融入大量生活案例,学到就能用到!
点击下方加入课程,每周一前固定更新7节,总计100节。
和我们一起用100天改变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