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八股文,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。
2、又叫制艺、制义、时艺、时文(相对于古文而言)、八比文等。
(相关资料图)
3、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,总共包括八股,所以称八股文。
4、“股”或“比”,都是对偶的意思。
5、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。
6、王安石变法,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,浮华不切实用,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,一律改试经义,文体并无规格,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。
7、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,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。
8、元代科举考试,基本沿袭宋代。
9、明代洪武元年(1368),诏开科举,对制度、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。
10、成化年间,经王鏊、谢迁、章懋等人提倡,八股文更为兴盛,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。
11、此后,一直沿用下来,直到戊戌变法后,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。
12、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,大致为以下几方面:1.题目一律用《五经》、《四书》中的原文。
13、2.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。
14、3.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。
15、全文由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题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、大结等部分组成。
16、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。
17、明初制度:乡试、会试,用《五经》义一道,500字。
18、《四书》义一道,300字。
19、清康熙时要求550字,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。
20、书写亦有格式。
21、 明清两代,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。
22、从童试到乡试、会试都要用它。
23、不会写八股文,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,就难以做官。
24、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,即在于应付科举,此外毫无实用价值。
25、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,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。
26、它最后终于被废弃,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。
本文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关键词: